close

DSC_0467.JPG

近日蒙《伊日藝術誌》替Art aNew做了個訪談,幫我們下了個副標:實驗性人格。訪談內容尚稱體面,但是如果以實驗性人格而論,頗為難為情的地方,應該是不斷失敗的實驗性人格。正因為實驗不斷地失敗,而不斷地調整方針。從早期的展覽空間、劇場舞台到後來的沙龍講座,再轉型出tapas bar和梯間藝廊,現在則堆了個角落開始做獨立書店。

 

說獨立書店其實不太精準,因為暫時沒書可賣;說圖書館又太言過其實;說展覽計畫又覺得不甚精緻。但是他試圖稍微地與一間咖啡廳的藏書做些區隔,所以就姑且稱他為一個(讀)書店吧。

 

(讀)書店的起頭大概是這樣來的,從2014年策辦了「左邊讀冊」至今,一開始勤勞的兩週一本書,到後來的一月一本(有些太厚就例外了),在政治歷史經濟開端,延伸到文化理論、藝術理論與表演理論,著實算下來也有小量的書單。然而讀書會的參與人數其實與累積的書單數量成反比,從最早開始約莫還有一場二十人的熱度,到了2016年雖然從不公開社團浮出,還開了個粉絲頁(其實根本沒在經營),最近的一場只有四人,然後約莫都在這個人數間起伏。

 

有些感到苦惱的是,理論性的書籍本來就有些門檻,遑論許多當代理論光是引用內容和參考書目就涵跨了兩百年的經典,要使它有如講座般平易近人又難以搔到癢處,但是讀書會的成員們一同建立出的一些討論實是難能可貴的,要如何維繫脈絡又能招募新血,成了讀書會要繼續下去最難的問題。

 

前述的原因萌生了(讀)書店的想法。可以為了書店開讀書會,為什麼不能以讀書會來開書店呢?如果以讀書會的主題書目開列分類,而不是以學科或領域來劃分書櫃。每季以一個讀書會為單位來進書,邀請一些策展人朋友為我們開列書單,除了實體讀書會以外,還可導入之前在Art aNew進行過的書寫沙龍,建立重度和淺度的讀書會參與者,維繫讀書會的運行脈絡同時尋找新的成員。

 

因緣際會下,有了(讀)書店的想像之後,又恰好從Z書房那邊接觸到了Books for Taiwan,於是從美國運了一批原文精裝書回台灣。而「書本」的流通與「知識」的流通機制該如何建立,則不一定是以購書或訂書的方式呈現,因為在網路書店如此發達的條件下,獨立書店本來就已經不再是容易在商業環境下運作的模式,而幸運的,Art aNew一樣有賣酒賣咖啡賣tapas,有了經濟獨立的管道,我們可以稍微狂妄一些。

 

預設的想像是這樣子:

壹、Books for Taiwan的原文精裝書以交換二手書的方式建立流通管道,但是我們希望能夠交換到讀書會(店)書單所列出的書本。

貳、讀書會(店)的書單將呈現書寫沙龍與實體讀書會的方式邀請各位參與,我們以原文精裝書交換到的二手書可以提供販售,也會在某些特定書目與出版社購入新書供想要的人買回家。

參、讀書會(店)只呈列讀書會討論過的書目和未來要討論的書目,已討論過的書目將盡量保留討論現場的筆記或錄音供人查閱;未來要討論的書目則會在書架上列出讀書會的時間表,想參與的人均可自由參與。

 

我還沒想到營運模式。但是不希望規定低消或其他太多規矩,畢竟以(讀)書店而言,知識和書本的流通是首要目標。而相關的知識和書本流通將會反饋到Art aNew本身舉辦的展覽活動,作為一個與觀眾一同成長的手段。但是營運會是一個很頭疼的部分,或許不堪負荷的時候會以低消作為最後方案。

 

我從來就沒有想要開一個獨立書店,因為好的書店已經不少了,請各位多多消費支持例如:一本書店、東海書苑、想想人文空間、新手書店、本冊等。

 

目前(讀)書店只有原文精裝書,並不打算販售,然而書單也遲遲還沒有交出來,所以看起來沒甚麼具體作為,再請各位朋友稍等一陣子,有興趣也可以來翻翻原文書,其實有些不錯的東西。

 

書單遲遲尚沒有交出來的原因是因為在下鄙人我在今年的臺中國際動畫影展工作,然後最近要賣票,壓力有點大,如果大家幫忙多買一些,我應該可以早點抽出身來整理書單。(其實是置入性行銷)

 

2016.9.24 Art aNew/陳小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t Anew galle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